《论语》第十二章:子罕言利与名(翻译)
导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第十二章是关于子罕言利与名的讨论。本文将对这一章进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含义。
一、不欲仕
子罕言利与名。子曰:“山僻不厌石,海深不厌砂。”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弟子子罕与孔子讨论利益和名誉的问题。子罕表达了他对利益和名誉的不重视,他认为无论是生活在山野还是深海中,人们都能够忍受困难和艰苦,不会追求表面的利益和名声。孔子同意子罕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了追求名利的空虚和无穷尽的欲望。
二、传道授业
子罕言利与名。子曰:“山僻不厌石,海深不厌砂。欲仕此两者而名不正者,可以从邪。”
在这个小标题下,我们继续讨论子罕言利与名的问题。孔子指出,那些追求利益和名声却没有正确道德观念的人,很容易跟随邪恶的行为。他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并认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比任何物质享受都更为重要。
三、推己及人
子罕言利与名。子曰:“推己及人,往而不来,非吾之过与?”
在这段最后一句中,孔子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名声,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名声。他认为,一个只顾自身利益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相反,一个追求共同利益和和谐的社会才是值得推崇的。
结语:
通过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利益和名声的态度。他认为,追求利益和名声并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相反,忠诚、正直和道德的品德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追求真正的价值和道德境界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语》
2.文化部。 (2011)。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