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琴书绝学大全
苏北琴书传承与发展
苏北琴书是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音乐文化交汇的产物。其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包含琵琶、古筝、笛子、二胡、中草原弦乐和山东民乐等多个演奏类型,荟萃了中原、南亚、西域、满族等多种民族音乐元素。
其中徐州琴书是苏北琴书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起源于明嘉靖年间。传承者高道玉、高亚生、高晓眼父子在琴书演奏、创编、传承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苏北琴书革命的奠基人和翘楚。以高晓眼为代表的徐州琴书大师更是将其发展成了琴书艺术的一大绝学,享有“琴书皇帝”之誉。
高晓眼及其琴书学派的创新
高晓眼(1906-1988),辽宁抚顺人。自幼追随父亲高道玉习琴,20岁时开始在北京、汉口、长沙三地巡演,名声渐振。后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发展出自己的音乐技巧和演奏风格。他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圆润清新的音质、深邃动人的音乐情感展示了苏北琴书的魅力。
高晓眼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技术方面。一方面,他在琴书演奏过程中大力引进江苏民歌、苏州评弹、检校等地方音乐元素,增添了地方民族特色,革新了琴书的演奏形式,增加了人声歌唱、吹击打击乐器的参与,大大丰富了琴书的音乐色彩和艺术内涵。
另一方面,高晓眼在技术方面的突破也尤为显著。他不仅碾独、勾脚等往日琴书技巧的练习,更注重弹奏技巧的深化和完善,挖掘琴书音乐的潜质与神韵。如他在曲子上法的运用、手指力度的控制、乐句间的呼应变化等方面推陈出新,探索出一种个人化、风格化、变奏曲的演奏技巧,被誉为“琴书界的达·芬奇”。
高晓眼琴书艺术的影响和价值
高晓眼琴书艺术不仅对苏北琴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琴书艺术的发展和革新,更曾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赞誉,并在中央音乐学院等文艺学府传授琴书艺术,将琴书艺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高度,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琴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高晓眼琴书艺术更显得难以替代。琴书爱好者应该加强对琴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继续挖掘、推广高晓眼琴书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